欢迎进入哈尔滨农村商业银行
客服热线:96388
我行动态 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 行业新闻 党风廉政教育 集采公告 百姓关注 信息披露

党史学习教育材料6:《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文章编辑:本站    发布时间:2024-05-20

打印

2021年05月25日

《中国共产党简史》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领导和组织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踏上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执政之初面临的考验

  开国大典之前,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机构负责人的,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等各方面的优秀代表人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方针和人民民主政权的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同时,在党和人民面前,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100多万军队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经济上,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国民党统治下长期恶性通货膨胀,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从而在政治上站稳脚跟,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国际上,妄图称霸全球的美国,拒绝承认且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党自身的队伍也面临着全国执政的考验,面对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党必须尽快学习经济建设和治理国家的本领,还要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经得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在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华南、西南进军,扫荡残敌。西藏是全国大陆最后一个待解放地区,党中央经过军事和政治紧密配合的斗争,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地方各级人民政权也迅速建立起来,为党在全国执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

  (三)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形成以美苏两大强国相互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基于这一形势,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同10个人民民主国家、4个亚洲民族独立国家以及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新中国还着手废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使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主权被外国肆意践踏的百年屈辱史彻底结束。

  (四)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经

  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垄断国家经济

  命脉,掠夺人民财富,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收官

  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之

  一。到1950年初,全国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以此为主要基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迅速建立起来,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做了重要的物质准备。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财政经济极为困难,党精心领导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采取了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力的经济措施,成功组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经此两大“战役”,不法投机资本—蹶不振,国营经济取得稳定市场的主动权。

  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必须实行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1950年3月,政务院发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物资调度、现金管理,并很快取得明显成效。当年,国家财政收支已接近平衡。同时,随着整顿税收、推销公债等措施的实行,全国物价进一步回落并趋于平稳。

  二、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正当全国人民集中力量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时候,新中国又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威胁。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立即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无视中国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作出了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党领导广大新解放区进行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彻底消灭,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全国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各地有近4万名干部和群众被反革命分子杀害,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决定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实行坚决镇压,并在全国展开,到1951年10月底,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结束。

  (三)社会各方面的民主改革和“三反”“五反”运动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党还领导了多方面的民主改革,包括国营工矿交通企业民主改革、改革封建婚姻制度、取缔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等。1951年12月,中共中央要求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三反”斗争,运动中发现,党政机关内部的贪污行为,往往是与不法商人勾结而来的,因此,在1952年1月,中央决定在私营工商界开展“五反”运动,进行民主改革,为后来用和平方式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了重要铺垫。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各项建设的展开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旧中国经济本来极其落后,且战后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当时面临的紧迫任务。党和政府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方针,全力恢复国民经济。经过全国人民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成立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营经济比重上升,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比重逐年下降,现代工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为我国开始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打下了基础,进而确保了整个国家经新民主主义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迈进。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除旧布新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其他各方面的建设都有相应的发展。文化建设方面,党领导了对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掌握舆论工具,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指导地位;教育改革方面,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文艺工作方面,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科学工作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并以此为中心,指导建立地方科研机构,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医疗卫生方面,普遍建立起基层卫生组织,以及各种专业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

  (三)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实行统一的指挥、制度、编制、纪律、训练,实现诸军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是建设现代化国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条件。遵照中央军委指令,人民解放军进行大幅度精简整编,同时,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55年1月,中共中央、毛泽东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历史证明,这对于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为给国内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我国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方针,这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联系,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五)加强党在全国执政后的自身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党十分重视在执政条件下党组织自身的建设。1950年5月,针对在全国革命胜利的形势下党内一部分人滋长的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党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严格地整顿全党的作风。

  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实现,我国已具备了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没的条件。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主体是国家工业化。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因此,把对国民经济实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形成和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基于实际国情,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要求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为准备进行有计划经济建设,我国从1951年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经济建设工作有计划地在全国展开。全国城乡迅速形成参加和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热烈氛围。五年间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毛泽东以很大的精力亲自主持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指明了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维续奋斗的正确道路,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随着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宣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有步骤地向前 推进。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由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独创性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已确立。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在党的带领下,中国这个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此,党面临的根本任务,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

便民服务